新学期伊始,儿童产品又迎来热销。在选购过程中,一个原本陌生的专业词汇逐渐被家长关注,那就是增塑剂。
目前,对童装、童鞋、儿童玩具等产品,国家标准对增塑剂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值要求。如,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对童鞋邻苯二甲酸酯(即增塑剂)含量≤0.1%的要求收紧为<0.1%。
不过,在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儿童用品的抽检中,“邻苯二甲酸酯不合格”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控制增塑剂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威胁,成为摆在生产者、监管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闫树永在做检测实验。

百荣世贸商城的品牌童鞋区,不少童鞋吊牌显示已适用新国标,但部分小品牌未见明确标注。
▌市场
增塑剂难辨别 “未检出”成卖点
周末,百荣世贸商城地下一层童装区,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选购衣物。一家童鞋店内,一位老人蹲下身子,为小孙子穿上运动鞋。她先摸了摸鞋底的软硬度,再让孩子穿上走几步:“舒服吗?磨不磨脚?”这位老人说,孩子每天跑来跑去,家长买鞋最关心鞋子透不透气、会不会磨脚。“您听说过增塑剂吗?”“之前听孩子妈妈念叨过,但具体咋回事,怎么挑选,还真不大清楚。”面对记者的询问,这位老人如此说道。
“我挺担心网上说的那些有害成分,但说实话,买的时候很难分辨。”张先生的儿子今年只有两岁,他说家里老人给孩子买衣服鞋帽时不大注意材质问题,他都提醒老人尽量买大品牌,相对来说更安全。
记者注意到,家长特别是老人为孩子挑选童鞋时,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外观、舒适度和价格上。由于增塑剂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消费者很难通过外观判断童鞋是否存在增塑剂超标的问题。
记者随后浏览购物平台发现,此前曾被通报增塑剂超标的部分型号品牌童鞋已经下架。鉴于家长们对童鞋安全的重视,一些商家将“未检出增塑剂”作为卖点,进行宣传。某品牌童鞋还在网上晒出合格产品检测报告,打出了“妈妈放心之选,规避未知风险”的广告语。
▌实验
柔软透明带涂层 这种部件风险高
增塑剂最容易出现在哪些产品中?在位于亦庄的远东正大检验集团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实验人员每天都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童鞋进行质量检测,其中一个项目便是检测童鞋各部件增塑剂的含量。
“我们会对鞋的各部分组件进行分别检测,比如一双鞋的纺织物、塑料件部分,判断童鞋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物质是否超标。”该公司技术负责人闫树永告诉记者。
实验人员对送检童鞋的不同部位如鞋面、鞋帮进行取样、称重,把样品用溶剂润湿,再利用超声波萃取仪进行萃取,萃取液经浓缩、过滤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并定量分析,以此来获取实验结果。
闫树永说,邻苯二甲酸酯普遍被用作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增塑剂,也是国标中要求检测的成分。邻苯类塑化剂用于PVC塑料,为的是让塑料变得更柔软。
“从抽检结果看,童鞋中柔软、透明或带涂层的PVC部件风险最高,而织物或硬质塑料部件的风险相对较低。”闫树永拿起一双市面上流行的带着塑料旋钮的童鞋举例:“像鞋子上比较硬挺的部分,邻苯类塑化剂含量通常更少。比如这个塑料旋钮,这类部件被检出增塑剂的概率就比较小。”
原因在于,塑化剂本质上是“小分子”,而塑料多为“大分子”。两者混合后,会影响材质的硬度和柔韧性。一般来说,塑料越硬,添加的塑化剂越少;反之,越柔软或需要涂层的部位,对增塑剂的依赖越大,相应的风险也就更高。因此,织物材质因为塑料用量少,相对安全;但塑料占比高、柔软度大的部件,就需要留意。“以童装为例,面料部分一般不含增塑剂,只有印花部分存在风险。”闫树永说。
既然可以让塑料更柔软、更易加工,为什么增塑剂还被广泛诟病?最大的原因是,增塑剂可能从制品中迁移析出,被人体吸收,被认为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尤其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长期摄入可能影响男孩睾丸发育,增加生殖系统畸形风险。此外,代谢产物需通过肝肾排出,长期暴露可能加重器官负担。因此增塑剂一直以来被禁止添加在婴童鞋类和纺织品中,尤其是贴身使用的鞋类与纺织品中。”闫树永说,婴童不仅身体处于发育期,对有害物质更敏感,还常常有啃咬鞋子、玩具等习惯,因此暴露风险远高于成人。
▌探因
忽视婴童标准 超标屡禁不止
长期以来,增塑剂都被禁止在婴童产品中添加。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GB 30585—2024),进一步强化相关规则,增加了邻苯二甲酸酯的有机化合物范围,并将婴幼儿鞋、儿童鞋相关邻苯二甲酸酯含量≤0.1%的要求收紧为<0.1%。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和消费者意识提升,市场上儿童产品增塑剂超标问题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局部风险,尤其在小品牌、非正规渠道或低价产品中较为常见。
记者梳理发现,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抽检报告以及社会组织调查显示,童鞋中检出增塑剂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去年底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一次抽检中,7批次儿童鞋被检出邻苯二甲酸酯超标。
今年3月,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电商平台抽检了50双PVC材质的儿童凉鞋,其中有25双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整体超标率高达50%;平均超标倍数为365倍,最高的竟然超过500倍。
今年5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童鞋比较试验报告也显示,抽检的60件样品中,有两件样品的增塑剂含量分别为24.6%和1.10%,超出了0.1%的标准限量规定。
明令禁止之下,为何婴童产品中仍会出现增塑剂含量超标?闫树永分析,部分生产企业对于原材料把控不严,将制造成人鞋的原材料直接用于童鞋生产,忽视了婴童标准的要求;还有些生产企业原材料质量管理能力较弱,未对每种原材料全部进行检测。在追溯中发现,一些被查出不合格的婴童鞋,往往是因为婴童鞋的附件部分。
“一些生产企业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忽视了对其质量的把控。”在闫树永看来,生产企业要针对原材料建立科学合理的管控体系,同时选择稳定可靠的供应商,以保持原材料的质量标准。
▌建议
提升抽查频次 增加违法成本
“童鞋等产品屡屡发生增塑剂超标问题,主要还是部分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刻意使用廉价增塑剂降低成本,牟取不法利益。再加上其行为非常隐蔽,监管难度较大,导致部分企业抱有侥幸心理,甚至采用‘送检合格、实际售假’的手段,向电商平台提交合格的检测报告以获得销售资格,而实际销售的却是不合格产品。”在加强质量监管方面,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日常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频次,尤其要对网络销售渠道加大抽查频次和抽查力度。一旦发现产品存在质量不合格或安全隐患等问题,应依法责令其下架并召回相关产品,同时对相关企业依法进行查处,增加其违法成本。
此外还应加强消费教育。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要盲目追求产品的外观、造型或触感等消费体验,而应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指标。若遇到产品质量等问题,消费者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依法进行维权。
6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 案(2025—2027年)》就提出,将严格重点产品生产源头管控;强化网售儿童和学生用品监管;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加大网售领域的抽查力度,对抽查确认存在缺陷的,督促生产企业主动实施召回。
▌支招
一看二闻三摸 避免啃咬塑料
家长们该如何避免买到增塑剂超标的产品?对此,闫树永提醒:“简单来说,可以从三点入手:第一,看吊牌上的标注,婴幼儿服装是否标注为A类;第二,打开包装时若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要提高警惕;第三,增塑剂属于油溶性物质,容易与有机试剂相溶,如果鞋子摸起来柔软发黏,就可能存在增塑剂析出的风险。”
他还表示,风险不仅存在于婴童鞋服。塑料玩具、奶瓶和安抚奶嘴、儿童餐具、衣物及雨衣,甚至儿童书包和文具(如橡皮擦),都可能存在增塑剂超标隐患。因此,家长在挑选婴童产品时,应尽量选择知名品牌、正规渠道,对价格异常低廉的鞋、涂料印花T恤或塑胶玩具保持警觉。
此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避免啃咬塑料制品,从源头上减少增塑剂进入体内的风险。
本报记者 徐慧瑶 文 白继开 摄
新闻名词
增塑剂
增塑剂也被称为塑化剂,是用于增加塑料材料柔韧性和可塑性的化学添加剂。增塑剂的种类很多,狭义的增塑剂主要是指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因为它可以增加塑料的柔韧性而被广泛使用。已有实验表明,若长期过量接触增塑剂,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甚至引发儿童性早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