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王璇 李雪鹏 龙奇
“我在这里当过十几年连长,今天看到旧址复原了,我非常激动。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为下一代的教育和文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8月25日,十三师红星二场老八连营房旧址影视基地开园现场,退休干部周鲁葛看着昔日工作的地方旧貌换新颜,激动不已。
红星二场老八连营房旧址是第一代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生动见证,作为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升级改造,不仅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真实场景,也为游客打造了“可看、可听、可感”的红色课堂,为十三师新星市文旅产业增添沉浸式体验新亮点。
“红星二场是十三师区域内红色军垦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团场,近几年团场党委在师市党委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建设了‘一心带八点’九个文旅支撑点,打造兵团首个沉浸式军垦文旅小镇。”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梅花对记者介绍道。
红星军垦文化研学中心,是红星二场文旅布局的核心枢纽,这座占地27亩的建筑群,由3000平方米红星军垦文化研学楼、3200平方米学员宿舍楼、1800平方米食堂及多功能活动厅组成,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可同时容纳150人开展为期3到5天的学习培训、研学交流。
“一心带八点”——以红星军垦文化研学中心为“一心”,八大红色节点如同珍珠般散落,每个点位都承载着鲜活的军垦记忆。
“这就是‘中国最有骨气的房子’!当年军垦战士就住在这样的地方。他们艰苦奋斗,为后代开垦出了家园。”同日,在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88岁的老军垦马福元正给游客讲述地窝子的故事。
这片占地50余亩、拥有150余穴地窝子的遗址,是新疆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军垦地窝子居住遗址,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军垦生活的“活课堂”。
在这里,大家可以体验推独轮车、煮青稞粥、尝试打土块,通过实地参观、沉浸体验,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中感悟那段艰苦的光辉岁月。
随后步行至红星军垦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520件实物、480张图片静静陈列,从延安时期的军号到垦荒用的坎土曼,从泛黄的《生产战报》到锈迹斑斑的军功章,每一件都在讲述“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传奇。
此外,五道沟渠首旁,仍能看到当年军垦战士用“代水泥”浆砌大卵石修建的渠坝。炸开7.2万立方米的山石、挖运37.6万立方米的土沙,军垦战士建设红星二渠,引来天山雪水灌荒原。8米高的青砖烟囱旁,32个坎尔井遗址与地窝子、土坯房组成旧址群,诉说着第一批军垦战士创业的艰辛……每到一处地标,游客都能追寻军垦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在新开园的老八连营房旧址影视基地,连部、卫生室、托儿所、广播站等陕北风格的窑洞式建筑原貌复原。在这里,可以观看沉浸式舞台剧《新星歌谣》。这一剧目取材于老军垦李宝山的故事——1950年李宝山随部队进疆,1960年任连队政治指导员,他与山东姑娘周美清在地窝子结为夫妻,还与相邻二堡镇五大队的铁匠成为兄弟,有了一个维吾尔族儿子巴托,演绎了一段跨越六十余年、延续三代的民族团结佳话。游客跟随着剧情,从知青婚房走到操场,仿佛亲历了当年军垦战士“在煤油灯下写家书、在田埂上谈理想”的岁月。午后,游客还可品尝营房大食堂推出的“军垦套餐”,从味觉延续红色体验。
红色资源变发展动能。近年来,红星二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打造兵团首个沉浸式军垦文旅小镇,将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老机关旧址等点位“串珠成链”,打造了3条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历史,感悟兵团精神。
“今年6月,十三师新星市首家兵团职工疗休养基地在红星二场揭牌,目前,团场已形成‘红色教育+研学旅游+康养休闲’的综合业态。”红星二场党委书记、政委王玮表示,后续将与运营单位围绕红色旅游产业布局一体谋划、联动发展,持续深化红色IP运营,全方位打造兵团首个沉浸式红星文旅小镇,成为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兵团精神的红色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