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印度新军事计划背后的动因与挑战

来源:环球时报

印度国防部不久前公布了一项为期15年的国防计划,涵盖陆海空三军军事装备的采购目标,包括可能使用核动力的航空母舰、印度国产舰载战斗机、下一代坦克以及无人作战系统等。印军宣称:“未来几十年,随着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并承担更大的责任,军队必须配备相应的装备。”

可以说,该计划是印度在复杂国内外形势下,综合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考量后的政策宣示,从中既能看到印度的军事雄心,也能一窥印度在军事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从国内视角出发,政治诉求与经济发展需求共同构成了印度推进新军事计划的核心动力。在政治层面,国家安全始终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提升国家的安全形象,能有效增强民众对以现任总理莫迪为首的印度政府的信任。在经济领域,印度政府近年来倡导“自力更生”,力求摆脱对外部市场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的自主发展。此次推出的新军事计划也与这一经济战略高度契合,印方显然希望军事装备的研发能够倒逼国内相关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从而推动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

从国际环境来看,多重因素叠加促使印度加快军事革新步伐。一方面,近年来全球局部冲突不断,给印度敲响警钟。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等新型装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战争形态;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更让印度切实感受到新技术装备和新战法带来的威力。种种迹象都表明,新一轮军事革命已然来临,各国都必须更新军事装备、创新作战理念。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让印度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印度政府推出新军事计划,可能希望通过强化自身军事力量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不可否认,印度推进新军事计划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在军工生产方面,印度已经完成了部分重大转型,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武器进口的状况,逐步发展成为军贸进出口兼备的国家。近年来,印度军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部分武器装备凭借性价比优势获得一些国家的青睐。同时,印度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工业领域都取得了一定进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升显著,为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产业配套。

然而,印度新军事计划的实施很难一帆风顺。首先,军事预算不足成为计划推进的重要瓶颈。新型军事装备的研发和采购成本极高,越是先进的装备,所需资金越多。尽管印度近年来不断增加国防预算,但与其国家体量和军事发展目标相比,预算规模仍显著偏低。这一困境将导致印度的军事装备更新换代过程进展缓慢,难以快速提升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

其次,印度在关键军事技术领域与世界强国存在明显差距,计划本身仍显落后。与美国、中国、俄罗斯、欧洲等军事强国或地区相比,印度在航空发动机、先进雷达系统、精确制导技术、隐身材料等关键领域的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储备薄弱,许多先进军事装备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这也导致印度很难兼顾未来战争需求及自力更生的战略目标。

最后,印度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备,严重制约了其独立高科技军事装备体系的建设。在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许多关键部件,如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先进复合材料等,印度无法实现自主生产,必须依赖从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地进口。例如,印度号称国产化率超过76%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其核心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都是国外产品。这种对外依赖使得印度军事装备的生产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综上所述,印度新军事计划的推出,是其应对国内外形势、追求国防自主的重要举措。虽然印度在军工生产和制造业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为计划实施奠定了基础,但其面对的预算不足、产业链不完备、核心技术缺失等挑战依然严峻。印度在坚持“自力更生”大方向的同时,仍将依赖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军事合作。这将约束其军事工业发展方向,并影响其对外战略选择。(作者是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