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映资本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芯片作为这场技术革命的底层基石,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
从云端算力到边缘智能,AI不仅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芯片需求,还重塑着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路径、生态格局与竞争法则。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芯」竞赛中,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历史性的机遇。
在8月21日举办的「渡口——2025甲子引力X中国科技产业投资大会」现场,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与元禾璞华合伙人牛俊岭、龙鼎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吴叶楠、新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张驰、泰达科投合伙人张鹏、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陈颖峰、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杨晓敏同台对话,共同剖析AI时代的芯片破局之路。
围绕中国AI芯片产业的宏观格局,嘉宾们普遍认为,尽管在核心制造与软件生态上仍扮演“跟随者”角色,但贴近终端应用市场、快速迭代的商业模式以及在特定场景的系统级创新,正构成中国独特的竞争优势。
章高男强调,AI时代芯片与算法、软件的深度耦合,正打破过往“软硬解耦”的模式,这对算力芯片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做AI算力芯片不仅要懂芯片,还必须深刻理解算法和框架的发展趋势,只有跨界结合才能做出好产品;第二,算力依赖高速互联技术的发展,比如CXL的异构互联,scale-up和scale-out的技术路线、光模块的LPO, CPO 以及未来OIO带来的带宽巨大升级潜力等,这些都需IC设计者具备系统架构设计的趋势预测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点突破。

丨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华映资本与甲子光年整理删改:
牛俊岭(主持人):今天非常荣幸作为嘉宾和主持,与六位业内大咖一起探讨新AI驱动下芯片未来的新机会。请六位专家先介绍一下自己、所在公司,以及在芯片领域的投资情况。
章高男:大家好,我是华映资本的章高男。华映资本成立于2008年,累计管理规模约120亿元,投资了超280家公司。整体投资方向主要包括消费科技和硬科技等。我个人更偏重硬科技赛道。
因为我们在科技领域坚持选择投资高技术门槛的方向,自然会投到芯片。算力是我们最主要的方向,我过去投过三家GPU公司,涉及算力、存储、高速互联,这些都是长期的基础性赛道,以芯片为核心。未来我还会持续关注服务器级别CPU和一些异构的XPO端,包括存储技术的创新,这些都是我个人重点方向之一。
我过去投资了本源量子,它主要做通用量子计算,这里面也有核心的芯片设计,另外卫星互联网,无论是激光通信还是微波通信都与芯片相关,这是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方向,我们正在签署一个做相控阵数字波束成型(DBF)的芯片公司,我个人很看好这个方向的发展空间。
智能制造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已经持续六年。在汽车领域,我们关注高技术难度的供应链环节,最近投资了线控制动和电驱及热管理两个项目,其中热管理项目就涉及碳化硅芯片的设计和封装。在视觉芯片方面,投过3D结构光项目,以及基于新型CMOS实现高精度感光的企业。
虽然我们涉猎不少芯片项目,但并非从产业链系统性角度布局。目前也在观察AI带来的芯片产业链结构性变化与设备升级的机会。
AI时代的“芯”格局
牛俊岭(主持人):现在最新的浪潮就是AI浪潮。在这个周期里,芯片的特点是什么?是以技术范式为主的架构创新,还是以商业模式为主的变革?
章高男:我曾在手机行业工作十年,对芯片发展有一些体会。最初是PC驱动,以亿级规模计数;随后真正带动芯片产业的是手机,每年达到十亿级规模。现在是AI的算力需求驱动,也会带来巨大的增量。
AI端芯片和PC、手机端芯片在底层上有差异。PC和手机时代,软硬件相对解耦。硬件只需IC设计,CPU内核数、内存、接口都相对标准,操作系统则独立发展,双方相互配合。
而AI芯片与算法的解耦没有完全实现,尤其是与模型和框架高度耦合。模型是多维算法的组合,这决定了芯片架构会发生变化。
例如,DeepSeek推出后,FP8结构迅速流行,特别是最近刚火的Deepseek UE8M0 FP8,直接影响到芯片的结构,这使得我投资的很多GPU公司马上面临新的挑战——下一代产品必须重新考虑。这说明AI芯片设计和算法框架高度耦合,对算力芯片提出了两点要求:
第一,做AI算力芯片不仅要懂芯片,还必须深刻理解算法和框架的发展趋势,只有跨界结合才能做出好产品。
第二,算力依赖高速互联技术的发展,比如CXL的异构互联,scale-up和scale-out的技术路线、光模块的LPO, CPO 以及未来OIO带来的带宽巨大升级潜力等等。这些都需IC设计者具备系统架构设计的趋势预测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点突破。
芯片的应用突围与投资下半场
牛俊岭(主持人):AI终端的推理芯片,包括GPGPU、专用芯片等,其中专用芯片已经有不错的应用。未来在AI PC、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终端场景中,哪些应用对于专用芯片而言会形成最大的市场空间?哪些又可能只是碎片化的市场?
章高男:无论是否有AI,我的投资思路一直是“端—边—云”全面覆盖。
AI出现后,市场的增量依然由需求决定。就需求规模来看,最大的增量市场首先来自汽车。
传统汽车需要300—500颗芯片,新能源汽车芯片芯片数量要求更多,随着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普及,芯片需求将大幅增加。汽车市场规模庞大,计算和安全需求极高,是未来五到七年最大的增量市场。
相较之下,工业端需求虽也会增长但长尾分散,没有单一大家伙,但我相信未来至少还有一两家能达到瑞芯微级别公司的机会。
若放到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机器人尤其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会是芯片巨大的增量市场,但当前尚不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耐心观察。
牛俊岭(主持人):在今天的主题下,请各位嘉宾结合自身观察,谈一谈在芯片与AI结合的背景下,未来最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和机会在哪里。
章高男:大机会不会太多,我主要关注两个方向,一个是混合计算XPU方面的创新和突破,这与具体场景相关,特别是工业里有很多需求;另一个是算力高速互联,既包括异构芯片的CXL,也包括AI算力芯片RDMA的级联方式,目前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高速专有通信接口,另一类是以博通为代表的高速以太网,同时配套的光模块技术的演进,我认为都有机会,这也都是我个人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