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股价暴涨,创始人身价激增,为何如此疯狂?还能继续涨吗?

本文由DeepSeek生成

2025年9月,全球科技圈被一则消息震撼:老牌软件巨头甲骨文股价单日一度暴涨40%,81岁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身价激增数千亿人民币。这场资本狂欢的核心引擎,是甲骨文财报中一个名为“剩余履约义务”(RPO)的指标——短短三个月内从1380亿美元飙升至惊人的4550亿美元,增幅高达229%。这相当于一个季度锁定了同行数年才能拿到的合同,而市场普遍认为,其背后站着的正是AI领头羊OpenAI。

一、订单暴增的源头:OpenAI与“星际之门”计划

天量RPO指向AI巨头

甲骨文财报中4550亿美元的“剩余履约义务”(RPO),代表已签订但未完成、未确认收入的合同价值。尽管未直接披露客户名称,但结合公开信息,市场几乎一致认定核心客户是OpenAI。关键线索指向2025年1月白宫发布会: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日本软银、OpenAI与甲骨文将共同投资5000亿美元启动“星际之门”计划,旨在建设美国本土AI基础设施。

3000亿美元大单浮出水面

本次OpenAI采购的正是该计划的一部分——向甲骨文采购4.5GW AI算力,合同约定自2027年起5年内支付3000亿美元。这一超级订单直接将甲骨文的未来收入预期锚定在千亿量级,成为股价引爆的第一重燃料。

二、资本市场的狂欢:五年蓝图与短期预期

管理层画出“黄金路线图”

基于OpenAI等大单支撑,甲骨文管理层高调发布五年营收指引:云基础设施收入将从2026年的180亿美元,阶梯式跃升至2030年的1440亿美元,四年复合增速超50%。公司更强调“大部分已写进合同”,为市场注入强心针。

短期能见度拉满,新订单已在路上

公司透露“数个十亿美元级合同接近签署”,这意味着当前4550亿美元的RPO仍可能继续膨胀,突破5000亿美元关口。尚未落地的增量预期,成为支撑短期股价的第二重动力。

三、繁荣背后的隐忧:成本压力与利润变数

350亿美元资本开支的沉重负担

为兑现天量订单,甲骨文宣布2026年资本开支将猛增至350亿美元,用于新建37座AI数据中心。核心成本在于抢购英伟达最新的GB200 GPU——当前全球最紧俏的AI芯片资源。大规模硬件投入必然侵蚀现金流,公司已删除“2026财年营业利润率达45%”的原定目标。

长期合同暗藏议价风险

超长履约周期(如OpenAI的5年)意味着客户可能在热度消退后要求重新议价。若合同金额下调10%,甲骨文的利润率将遭受显著冲击。这种远期不确定性,为业绩兑现蒙上阴影。

四、护城河挑战:竞争与供应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巨头环伺的算力战场

甲骨文并非唯一玩家。微软等科技巨头正加速自建超算中心,削弱第三方算力供应商的不可替代性。五年后合同到期时,OpenAI是否续约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GPU供应链的“命门”

甲骨文高度依赖英伟达芯片,而美国对华GPU出口限制政策存在持续收紧风险。若英伟达产能因供应链追溯问题受阻,甲骨文可能面临“无芯可用”,导致订单交付延迟甚至违约。

五、终极拷问:谁来为天价算力买单?

应用场景的瓶颈

当前美国AI应用主要集中于AIGC(如文本、图像生成),但单一领域难以消化未来数年爆发的算力规模。更广阔的落地场景(如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进展缓慢: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仍面临用户信任危机,监管法规及就业替代问题悬而未决。

“自我循环”的商业模式困境

算力基建的繁荣本质是AI产业链的“上游狂欢”。一旦下游应用端无法创造足够商业价值(最迟需在2029年前后验证),如今堆积如山的订单将失去最终买单者。届时整个AI基础设施泡沫可能面临重估。

总结:盛宴与警钟

甲骨文的股价狂欢,是AI算力军备竞赛投射在资本市场的缩影。短期看,尚未签署的数十亿美元新订单、以及市场对“星际之门”计划的乐观想象,可能继续推高股价。但中长期风险已清晰浮现:350亿美元资本开支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利润率目标的主动下调、GPU供应链的潜在中断危机、以及最根本的“应用端能否接盘”的产业之问。

当前40%的涨幅,已充分反映市场对甲骨文“未来五年黄金蓝图”的定价。投资者若想继续参与这场盛宴,需紧盯两个关键信号:一是新增订单能否持续兑现并推高RPO;二是2026年资本开支的实际转化效率与毛利率变化。而更大的产业级考验——天量算力能否找到真正的价值出口——将在未来数年内,决定这场狂欢是序曲还是终章。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