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一则"网友喝木薯糖水昏睡14小时"的新闻引发热议。某平台带货主播以"助眠"为噱头推销木薯,导致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中毒昏迷症状,相关产品销量高达5.8万份。专家指出,所谓"助眠"实为氰化物中毒反应,而外卖店未规范处理的木薯糖水同样暗藏风险。
一、带货乱象:中毒昏迷竟成"助眠卖点"
据调查,某平台账号"广西大表姐(品鉴官)"在视频中宣称食用木薯后"睡了16小时",评论区随即附上带货链接,销量达5.8万份。其营销话术将中毒症状包装为"助眠功效",甚至打出"美容排毒"标签。然而,民间早有"苦木薯醉人"的说法,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早已将木薯列为有毒食物。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消费者购买外卖木薯糖水后出现14小时昏迷,商家却未明确提示处理风险。专家直言:"将中毒反应鼓吹成助眠,是缺乏常识的无良行为。"
二、毒素揭秘:一碗糖水为何撂倒人?
木薯的毒性源于其天然含有的 亚麻苦苷 和 百脉根苷 。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这两种物质会转化为剧毒的氢氰酸(氰化物),抑制细胞酶活性,导致缺氧中毒。轻则头晕呕吐,重则痉挛、呼吸麻痹甚至死亡——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木薯粉事件"正是此类案例的艺术化呈现。
关键数据佐证:
生木薯毒素转化后,氢氰酸致死量为50-100mg(成人);
国内报道中,木薯中毒昏迷十余小时属"幸运",严重案例可致命;
部分网友辩解"晕碳"(高碳水致昏睡),但木薯水煮后升糖指数(GI值)达94(高于大米的64-93),一碗糖水远不及全糖饮料,难以引发14小时昏迷。
三、行业隐患:你吃的木薯可能"不配为人食"
木薯按毒性分为三级:
工业级:用于脱毒提淀粉,成本低廉,常被冒充红薯粉;
饲用级:作牲畜饲料,仍存中毒风险;
食用级:氰苷含量需≤50mg/kg,我国已培育低毒品种(如华南9号、桂木薯11号)。
事件核心问题在于:
商家可能为降低成本选用高毒工业/饲用级木薯;
烹饪者未规范处理(如浸泡不足、熟制不彻底),毒素残留致中毒。
四、安全指南:芋圆无碍,但木薯糖水值得冒险吗?
针对消费者疑问,专家明确回应:
"芋圆可放心食用!"
市售芋圆虽含木薯粉,但原料为工业化脱毒处理后的安全产品,不会引发中毒。
然而对木薯糖水,专家态度坚决:
"一无营养,二要处理,三需冒险——何必吃?"
木薯本身几乎全是碳水(含量27.8克/100克),兑红糖水并无"美容排毒"功效。若坚持食用,必须选择食用级品种,并严格去皮、浸泡3天以上、彻底熟制。
结语:监管与科普需双管齐下
此次事件暴露了网红带货的食品安全盲区,也折射出公众对有毒食材的认知匮乏。当"中毒昏迷"被包装成"助眠神效",当工业木薯流入餐桌,监管必须对源头种植、流通销售、餐饮加工全链条亮剑。消费者更需警惕"天然食材无害"的误区——自然界的毒素,从不因营销话术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