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老人退休后再就业,演微短剧一天能挣上千元,怎么做到的?

73岁的袁吉衣,退休前是武汉市黄陂区塑料化工厂的工程师,退休后随儿子定居郑州。凭借对文艺的热爱,他进入微短剧行业,拍了超过100部作品,日薪可达上千元。这位高龄演员的故事,是退休后再就业的生动写照,展现了老年生活的无限可能。

从技术员到舞台演员的转变

袁吉衣退休后,并非直接投身短剧行业。他最初出于对文艺的由衷热爱,利用空闲时间参加社区文艺活动和河南省老干部艺术团,随团到全国各地演出,甚至登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这些经历让他顺利进入河南演艺圈,开始拍摄公益片、广告片、宣传片、微电影、网大、电视剧和院线电影。后来,受疫情影响,传统影视项目减少,短剧行业兴起,袁吉衣凭借积累的经验,被推入短剧拍摄的洪流中。三四年前,短剧火起来后,他顺理成章进入这行,至今已拍了超过100部短剧,其中爆款作品有几十部,如《葬礼上爷爷震惊全场》《大姑扛起杀猪刀》《杏林仙师入红尘》《我家来了老祖宗》等。在这些剧中,他常以老年豪门大佬、族长、爷爷、师傅、道长或老神仙的形象出现,为故事增添戏剧冲突。

高龄演员的敬业与挑战

短剧拍摄节奏快、工作量大,时常熬大夜甚至通宵,这对老年人是巨大挑战。袁吉衣坦言,自己记台词不如从前,耳背眼花比别人慢几拍,要想不拖剧组后腿,得花几倍功夫练习。他坚持自己上阵,不用替身,包括摔打动作和高空威亚戏份。尽管剧组同事会照顾他,但他深知时间背后都是成本,从不因年纪大提额外要求。为保持状态,他控制工作量,一天只接一个剧组,没戏份时就在家休息,陪老伴和孙子。这种自律和敬业精神,让他赢得了剧组信任,只要有适合角色,大家就愿意找他。袁吉衣说:“70多了,还能体验吊威亚这种高空难度,真是觉得没白活。”

收入真相:付出与回报

网上盛传袁吉衣“日薪千元”,但他澄清这并非天天有。他的报酬按天计算,取决于是否有戏拍;如果一部剧里不是每天需要他出场,就拿不到当天的钱。收入是从拍短剧两年后才慢慢涨起来的,最初很少。他拍摄公益片时不收费,商业片则收取一定费用,认为这是对劳动的肯定和鼓励。这些钱用来补贴家用、给孙子买东西,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丰收。但袁吉衣强调,收入不是最重要的——他有退休工资,足够日常开销和养老。早年参加社区或老干部组织活动时,他分文不取,单纯出于喜欢表演。甚至退休初期,他加入舞蹈团“滥竽充数”也乐此不疲。他说:“只要有人找我演,我有时间就去,很多时候不要钱。”

热爱驱动的表演生活

支撑袁吉衣坚持下来的,是对表演的真挚热爱。拿到剧本时,他会用毛笔把台词抄在白纸上,字大看得清,还能练书法;候场或接孙子放学时,他就默记台词。遇到年轻演员配合生疏,他主动多搭几遍;需要演摔倒、吐血等镜头,他从不推辞。袁吉衣说:“既然接了活儿,就得好好干,不能给剧组添麻烦。”这种热情让他找到了晚年价值。遇上短剧后,他的形象被认可为“霸总”“仙人”类角色,慢慢“火”了起来。他感慨:“人家能认可我的表演,觉得我这把年纪还能派上用场,这种价值感比钱更让我开心。”

家庭支持与老年智慧

袁吉衣的成功离不开家人支持。老伴负责照顾家庭和带孙子,让他安心拍戏;儿子看到他演的剧,会在朋友圈“炫耀”。袁吉衣不觉得自己“走红”,只当是意外,他说:“我就是个喜欢表演的老头儿,只要身体允许,还有剧组愿意找我,我就想一直演下去。”他鼓励其他老年人:退休后也能培养爱好,不吃闲饭、好好活,不要觉得社会欠你的。要融入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活出精彩。他还分享自创的打油诗:“岁月流逝白发催,童心未泯忘年岁。挥动胳膊抬起腿,老年生活有趣味。”这体现了他的乐观心态——人老了,觉得自己“有用”是最大安慰。

袁吉衣的故事证明,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通过演微短剧,他不仅日薪千元补贴家用,更收获了精神价值和社会认可。他的经历鼓励更多老年人拥抱爱好、贡献余热,让晚年生活充满趣味和意义。在快节奏的短剧行业中,这位73岁老人的敬业与热爱,是时代洪流中的一道温暖风景。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