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韶关铀矿,国字号工业遗产!

转自:韶关发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及通过复核的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位于翁源县、南雄市的中核韶关铀矿入选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核工业741矿

741矿坐落于翁源县下庄地区,是广东首个铀矿,也是我国较早开发的铀矿井。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燃料制造,从下庄启航。”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发展原子弹的背景下,勘探人员在翁源的群山中发现了丰富的铀矿。铀能通过核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是制造原子弹、氢弹的重要国防战备物资。一大批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翁源这座小城,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取初始原料。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工作者们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在翁源县建立起中国第一个铀矿水冶厂,并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上缴了71.3吨制造原子弹必需的重铀酸铵,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2/3的初始原料,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韶关也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长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的重工业城市,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2年,741矿将铀品优良资产划拨给新组建的中核韶关金宏铀业公司后,被列入军工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2004年,正式启动破产,历经45年的741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之后转型为工业文化遗址,入选核工业文化遗产与广东文物保护单位。

核工业743矿

743矿位于南雄市澜河,1955年由中南309队发现,1963年由443矿更名而来,是我国最早开发的铀矿之一。

建设者们以“自力更生”的信念,完成了从勘探、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自主攻坚。仅用一年零四个月,一座现代化的铀矿采冶联合企业便从蓝图拔地而起,实现了“投产即达产”的壮举,创造了二机部系统内“多快好省”的建矿典范,被核工业部十二局授予“样板矿山”荣誉称号。1966年,我国第一条镭重选、浮选生产线在这里破晓而出,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743矿人以超常的毅力连年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直至1994年顺应铀矿冶调整改革而功成身退时,743矿已成长为我国天然铀产量最大的功勋矿山,以其“建设速度最快、投资最省、经济效益最好”的实绩,被誉为硬岩铀矿企业中的一面旗帜。

矿区鼎盛时期常住人口超6000人,形成完整的采冶生活体系。作为粤北铀矿集群的重要组成,其长期为核工业提供原料支撑,2002年因政策性调整宣告破产。

两矿虽已关停,但都以热血奉献铸就了核工业基石,如今741矿核工业建筑旧址更成为爱国主义与科普教育的鲜活载体。

编辑:李建群

上一篇:神舟二十一号发布会今日召开
下一篇:美韩敲定3500亿美元贸易与防务协议,涉核动力潜艇技术合作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